|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
|
国家林业局:我国将建立稳定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
2016-06-23
世界防治荒漠化日(6月17日)到来之际,国家林业局对外表示,正探索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政策,通过创完善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等相关政策,建立稳定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
在当日召开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全球纪念活动暨“一带一路”高级别对话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由上世纪90年代末年均扩展10400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保持了10多年连续缩减的趋势,呈现出整体遏制、面积减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但土地荒漠化形势依然严峻。“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下步需要治理的荒漠化土地自然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防治荒漠化形势仍很严峻、任务仍很艰巨。
张永利举例说,“一带一路”所涉及的60多个国家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都遭受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危害,这一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张永利说,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基础是加强荒漠化防治与合作,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沿线国家的林草植被和生态环境,为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态容量和承载能力。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力度将明显增强。“将深入贯彻实施《防沙治沙法》,对破坏沙区植被和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零容忍’。”张永利表示,我国将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力争把所有的天然荒漠植被都保护起来,促进自然植被的休养生息。
与此同时,在我国沙区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并把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重点,积极谋划实施新的防沙治沙工程。
张永利表示,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坚持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建立稳定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他透露,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积极探索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政策,通过创新体制,活化机制,完善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等相关政策,切实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鼓励PPP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
“我们也将适度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张永利表示,“十三五”期间,将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沙区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积极培育沙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沙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沙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实现沙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中国将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纪念活动上,主办方还发布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呼吁开展沿线国家交通干线、城镇(绿洲)综合生态防护体系建设,推动内陆河湖流域的可持续土地管理;推动沙尘暴源区和路径区的沙源控制,提高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能力;加强沿线国家世界自然和文化遗址周边地区的生态维护和修复,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采取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维护和加强沿线荒漠、草原和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鼓励发展沙区绿色经济,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协调体现生态、经济功能,利用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保护沙漠景观免受破坏。
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30%的灌溉农地、47%的非灌溉农地和73%的牧场发生荒漠化。全球荒漠化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0多亿美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是受影响人数最多、防治成绩最显著的国家,潜在荒漠化发生区域面积33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26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